11月1日上午,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全体成员在机关五楼会议室,专题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唱江华校长主持了学习会,党委副书记史铁成、王凤琴、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张学军、副校长曲伟建、姜守训、张忠恒、郑喜群、邓启刚、工会主席吕晓辉等中心组成员参加了学习。
党委宣传部部长李敏义在学习会上作了学习《决定》的专题发言。
他首先阐述了《决定》产生的历史背景及重大意义。
从历进程来看: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明确提出“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要求。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 2005年的早春,中共中央在中央党校召开省部级主要负责同志研讨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则、深刻内涵和主要任务,强调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6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要议题。这一决定,顺应了时代潮流,把握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从社会发展来看: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阶段。从国际经验看,这个阶段既是发展黄金期,又是矛盾凸显期。二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所带来的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体制、机制、观念的转变,既涉及到社会运行方式的变化,也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和谐社会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通常伴随的不稳定这一特定现状而言的。 三是建设和谐社会,就要正视社会生活中的不和谐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主要是我国改革发展和经济社会领域都遇到了许多问题,比如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等。四是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是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就国内而言,我国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与此同时,我国社会出现了“五个多样化”。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组织形式多样化、利益分配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五个多样化”,使人们的思想活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征。多样化趋势对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能力提出了挑战。就国际而言,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压力愈来愈大。来自国内国际这两方面的原因,是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 五是长期以来我们党是是用革命党的思维来思考执政的问题,从社会矛盾运动的原理出发,认定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这种观念慢慢发生了变化,执政理念实现了三个阶段的跨越,即从“文革”期间所谓“斗争哲学”转变为过去二十年、改革开放后的“建设哲学”,如今又转向“和谐哲学”。
要准确把握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一定要从我国所面临的阶段性特征入手。只有从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革发展处于新的起点和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等阶段性特征出发,才能更全面地把握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
其次,对《决定》的新观点新思路做了简要的论述:1、“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决定》第一次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奋斗目标的有机统一。更加明确地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已经发展成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2、“各级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决定》首次明确要求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表明了农村将成为社会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3、“建设和谐文化”——《决定》从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的高度,首次提出了“和谐文化”这一概念,并对和谐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概念,《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5、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决定》第一次鲜明提出“社会体制”的重要观点,并从健全社会管理格局、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等3个层面,就完善社会管理作出了全面部署。 6、“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广,许多人没有纳入保障范围,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一大问题。《决定》首次提出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意味着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将不断扩大,广大农村居民会逐步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7、“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决定》首次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四大机制,对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8、六中全会《决定》强调,“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这一论断是党中央对建设和谐社会的最新表述。“两个共同”深刻揭示了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领导核心、发展道路、实践主体和根本目的。
会上,与会成员结合《决定》的学习和自己分管工作畅谈了学习体会,纷纷表示要带头进一步深入学习好《决定》精神,做到学以致用,指导好自已的工作。
最后,唱江华校长对深入学习《决定》,进一步推进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建设,作了重要讲话。 他指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会议,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既有理论上的新突破,又有实践上的新探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全校各级党组织都要认真组织党员、教工和学生深入学习《决定》精神,领会精神实质,促进学校工作。
一要充分认识《决定》的重要意义,准确把握精神实质。全校各级党组织、全体党员和广大师生要把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加强各级中心组的学习,全面、深入学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九大目标任务、六项原则及一系列重大举措。校党委将下发学习六中全会《决定》的通知,在全校掀起学习的热潮。
二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习研究。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必须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和各自的工作特点。要把学习落实到构建和谐校园上来,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确保学校持续、快速、健康和协调发展,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分配制度、后勤社会化、困难学生的资助等一系列问题要加以研究,把建设和谐校园落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