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校园快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快讯 -> 正文

【年轻博士系列报道】丹心化作春雨洒,换来桃李满园香:栗洪彬

发布日期:2023-10-13  点击量:

编者按:“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要把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一流学科专业建设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基础工程,大力推进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威尼斯官网培养和引进的博士教师成长很快,许多老师已经崭露头角,成为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力量。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学校推出年轻博士系列报道,旨在落实省委部署、贯彻校党代会精神,鼓舞干劲,勇于担当,为把齐大建设成为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综合大学而努力奋斗!

栗洪彬,1987年生,中共党员,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教授,硕士生导师,哈佛大学哈佛医学院访问学者。现任轻工与纺织学院纺织工程系主任,寒区麻及制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骨干成员,黑龙江省工业大麻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科主任。

一、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立德树人

栗洪彬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积极传承纺织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使命,尽管他是以在职教师的身份攻读博士,但他一直走在教学一线,白天忙于教学,空余时间和周末进行课题研究、修改论文或者研读文献寻找方向,一直以来都没有午睡的习惯。读博初期,正值2017年教育部高校学科评估,他一方面要完成博士初期的学位课程修读,另一方面也要参与学科评估,每周往返哈尔滨4次。尽管与妻子异地工作,但始终以教学工作、学院工作和学校工作为核心,尤其是学院筹建黑龙江省工业大麻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期间,当时正值妻子有孕在身,他也能够积极参与中心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每一份能量。栗洪彬一直致力于纺织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学术造诣精湛、业务能力突出、教学水平卓著,深受学生欢迎。在工作中他情系学生,贴近学生,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引领,连续担任了2014级新生辅导员(班主任)、2016级和2020级纺织工程专业班主任。

二、投身教学改革,勇于探索实践

自2014年从事教学工作以来,栗洪彬一直积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先后承担了《针织学》双语课、织物组织与结构等10余门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讲授,所承担课程评分都为优秀,承担了大量的教学工作,近5年教学平均工作量450教分。期间,主动承担了专业课《针织学》纬编部分的双语教学,积极推动学生们英语能力的提升,也是学院首位于2022年招收外籍留学生的硕士生导师。教学中,注重引入学科前沿知识,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课堂的深度和广度;先后带领学生在恩达麻纺、愉悦家纺、鲁泰集团等国际一流的纺织车间进行专业实习,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在科研和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课本理论知识相结合,应用于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水平。同时也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参与省级、校级课改项目10余项,并在纺织品设计学、织物组织与结构等课程理论体系和教学方法上,提出创新思路及实践路径,主导两课教育应当以赛促练与产教相融合,将科研和教学相结合,先后荣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荣获2017年“红绿蓝杯”第七届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优秀指导教师,荣获学校“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三全育人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三、重视科研素质,研究成果丰硕

栗洪彬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纺织基生物医用纺织品的设计,依托黑龙江省工业大麻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寒区麻及制品教育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汉麻精深加工及检测关键技术”省优势特色学科等平台,取得了丰硕成果。作为哈佛大学哈佛医学院的联培生,栗洪彬发现,顶级学府的魅力不仅在于在学生心中厚植追求卓越的理念,也在于给有准备的人提供更多的机会,哈佛的经历给栗洪彬的科研能力带来了质的提升,开发的纸基器官芯片实现了多孔血管化肿瘤模型的构建并用于抗癌药物的筛选,为构建低成本的组织模型提供了一个新平台。2017年以来,他先后承担了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人才项目等10余项,近五年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Aggregate、AdvancedFiberMaterials、ChemicalEngineeringJournal、NanoLetters、Biofabrication等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24篇(ESI高被引1篇,Cell子刊1篇,中国科学院一区10篇,IF>10的6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项,主编教材1部、Springer出版社英文专著1章。他还被西安工程大学《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聘为青年编委,被国际期刊Gels和Bioengineering聘为客座编辑。此外,栗洪彬与哈佛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深圳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指导的学生中两人分别于2022年和2023年赴同济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图文/轻工与纺织学院  编辑/郭超  责编/赵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