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扎实的汉语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具备中国文学、中国文化、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内外各类学校从事汉语教学,在各职能部门、外贸机构、新闻出版单位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与语言文化传播交流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言及中华历史文化方面的基础知识,接受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训练,掌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语言文字工作、汉语国际教育以及国际文化交流实践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具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专业技能,有较强的汉语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能讲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能规范地使用汉字;
3、熟悉中外文学和文化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4、熟悉国家有关汉语言文字及其传播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具有较宽广的文化视野;
6、具有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主干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
四、核心课程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文化通论、写作、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写作。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1、社会调查
了解认识社会相关工作的现状及发展前景,进一步调整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工作要求。
2、专业见习、专业实习
专业见习:深入到留学生课堂听课,了解留学生任课教师的备课方法及各门课的讲授方法,进行教育教学现状调查,为专业实习打下基础。
专业实习:专业实习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培养学生教学能力及其他能力的重要实践课程,通过专业实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教学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管理能力。
实习的基本内容是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和教育调查工作。考核方式:由带队教师与实习学校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习期间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及班主任工作等情况给出实习成绩。
3、学年论文、毕业论文
学年论文:结合本专业主干课程进行。针对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拟定相关的研究课题,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总结经验,提高学生的科研与实践创新能力。
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和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考核方式:由指导教师和论文答辩小组共同商议,结合学生撰写论文情况、论文质量和答辩情况给出学生的毕业论文成绩。
4、中华才艺
针对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需求,弘扬中华文化,培养本专业学生具有一定的书法、剪纸、绘画、中华武术、京剧及民族歌曲演唱等反映中华民俗文化方面的能力。
5、综合实践
(1)该项实践活动安排在第五学期。配合现当代文学教学,提供读书目录,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鉴赏能力,辅之以创见性的读书笔记,促进阅读鉴赏能力以达到质的飞跃;精选古诗词名篇,进行古诗词背诵与赏析,提高学生古诗词欣赏水平。考核方式:完成指定书目的阅读,撰写读书笔记;组织古诗词朗诵、赏析等实践活动。
(2) 该项实践活动安排在第六学期。结合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与教法课,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技能训练;成立专题研习工作坊,根据学生兴趣分组,按照教师拟定的主题,为学生提供一个专业交流、讨论的平台,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方式:实际授课、撰写研究报告。
六、主要专业实验
无
七、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校四年,结合所学专业知识、通过参加学术科研活动、社会调查活动、发表学术论文或作品、参加各种竞赛、各种形式的创业活动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参加以上活动并取得创新性成果,经学校认定可以获得创新学分,创新学分没有学分要求,创新学分可替代学院任意选修课或全校公共任意选修课,但最多不能超过1.5分。
八、毕业应修读的学分和获得学位要求
本专业学制为四年。学生至少要修满180学分,其中必修课95学分,选修课54学分(其中6学分的全校公共任意选修课中必须选修1.5学分的艺术类课程),实践课31学分,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准予毕业。
符合学位授予条件,授予文学学士学位。